在古代,虽没有现代意义上的“沙发”这一概念,但与之功能相近的坐具早已存在,并且有着丰富的称谓和深厚的文化内涵。古人的生活智慧在这些坐具上体现得淋漓尽致,它们不仅是实用之物,更是文化的载体。
古代与沙发功能类似的坐具主要有榻、床、罗汉床等。榻,是一种狭长而较矮的坐卧器具。在《释名·释床帐》中记载:“长狭而卑曰榻,言其榻然近地也。”榻在古代颇为常见,既可以用于日常休息,也可用于接待宾客。在一些文人雅士的居所中,榻往往是他们读书、品茶、会友的地方。他们或斜倚在榻上,手捧书卷,沉浸在墨香之中;或与友人相对而坐,谈诗论道,尽显风雅。榻的材质多样,有木质、竹质等。木质榻多选用优质的木材,如红木、楠木等,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,造型精美,纹理细腻。竹质榻则给人一种清新凉爽的感觉,适合在夏日使用。它常常配以柔软的垫子,以增加舒适度,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现代沙发追求舒适的理念相契合。

床,在古代也兼具坐卧的功能。《说文解字》中说:“床,安身之坐者。”早期的床不仅用于睡眠,也是人们日常起居活动的重要场所。在一些贵族家庭中,床的装饰十分华丽,常常雕刻着精美的图案,如龙凤、花卉等,寓意吉祥美好。床的周围还会设置帷幔,既可以起到遮挡视线的作用,又能增添一份神秘的氛围。人们坐在床上,或用餐、或下棋、或听书,床成为了家庭活动的中心。而且,床在古代文化中还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。它与婚姻、家族传承等密切相关。新人结婚时,会使用精心布置的喜床,寓意着幸福美满、子孙满堂。
罗汉床也是一种重要的坐具。它的造型独特,通常有三面围板,如同一个小型的“港湾”。罗汉床最初是僧人修行时的坐具,后来逐渐进入了普通人家。在古代的客厅中,罗汉床常常放置在正中央,是主人接待贵客的重要场所。当有客人来访时,主人会邀请客人坐在罗汉床上,奉上香茗,热情款待。罗汉床的尺寸较大,可供多人同时就坐,大家围坐在一起,交流感情,增进友谊。它的材质和工艺也十分讲究,一些罗汉床采用榫卯结构,不用一颗钉子,却能牢固地拼接在一起,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。
这些古代坐具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。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。不同身份、地位的人使用的坐具在材质、尺寸、装饰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。例如,皇室贵族使用的坐具往往材质珍贵、工艺精湛,而普通百姓使用的坐具则相对简单朴素。在社交场合中,坐具的摆放和使用也遵循着一定的礼仪。主人和客人的座位安排都有明确的规定,不能随意乱坐,这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秩序和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。
古代坐具还与文学、绘画等艺术形式紧密相连。在许多古代诗词中,都有对榻、床等坐具的描写。诗人常常借助坐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。在绘画作品中,坐具也是常见的元素之一,它们为画面增添了生活气息和文化氛围。
古代虽无“沙发”之名,但榻、床、罗汉床等坐具却有着独特的称谓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它们见证了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,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如今,我们在欣赏和研究这些古代坐具时,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,更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